行业动态
上海青浦:活跃在法庭内外的“特殊法官”
发布时间:2013-05-30 11:38:10
阅读:0次
字号:[ 大 中 小 ]
“敬法庭/春风里真情实理促和解/秋阳下有理有据辨分明/爱法庭/国徽照在我心头/为民利民知民情/乐法庭/平民也能坐大堂/……”这是曾经担任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的蒲忠惞写的《第三只眼睛——人民陪审员之歌》。
据了解,近年来,该院的65位人民陪审员踊跃参与案件陪审、信访接待等工作。从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共参与审理或调解案件3661件,人均参审或参调案件56.3件。该院的案件陪审率达到95.28%。
陆老师两上家门“以心换心”
“本例不属于对患者的医疗损害……”去年2月的一天,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刘静反复默念手中的这份鉴定结论。
这是一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陈女士向法院诉称,因医院在自己怀孕期间没有做唐氏筛查,导致孩子患有唐氏综合症而未能尽早发现,要求医院赔偿。孩子的父亲则到处上访,要求还一个公道。
“对这样一个矛盾较大的案件,我们会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充分发挥他们来自基层、来自群众、说话易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的优势。”刘静告诉记者。这一次,她邀请的是退休教师陆权荣。
1948年出生的陆权荣,原先供职于青浦区教师进修学校。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对孩子的问题有更多心得。当接到要他参加该案合议庭的通知后,他想,如果直接开庭,原告方拿到这份鉴定结论,说不定会认为自己索赔无望,因此更加偏激,这样更不利于纠纷的解决。为此,陆老师建议,先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让孩子的父母回归理性。
刘静采纳了陆老师的建议。陆权荣上网查阅了有关唐氏综合症的资料,并做了大量笔记。
到了约定的那天,父亲不在家,母亲一直都抱着孩子。细心的陆老师接过孩子,与陈女士唠起了家常。孩子现在每月康复费要700元,因为离不开人,母亲只得待在家里照顾,全家的生活负担都落在父亲一人身上。
这家的遭遇让人同情,陆老师安慰陈女士说:“当初如果不是因为忽视了孕前检查小册子上写的内容,自己没有提出要做唐氏筛查,也不会酿成今天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妈妈点头称是。因没见着孩子的父亲,陆老师又与孩子的母亲约定,次日晚上再来一次。
第二天吃过晚饭,陆老师和刘静又一次来到陈女士家。这次主要做孩子父亲的工作,刘静从法理上分析案情,陆老师则以自己也是一个父亲的角度,在情理上与其交流、开导。最终,孩子父亲表示愿意接受调解方案,也不会再上访了。
“你接待我,我很满意”
近年来,青浦区法院探索化解信访案件的新方法,实行“1+1+1”的工作模式。即每周四上午固定为信访接待日,由一名院党组成员、一名分管信访副庭长和一名人民陪审员,组成一支接待小组,接待来院的信访人。
实践中,陪审员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生活化的语言,化解来访矛盾,表现十分“抢眼”。于是,2011年9月,青浦法院又将陪审员参与信访接待工作拓展深化,专门开辟一间信访接待室,从周一到周五,全天候都有陪审员接待来访人。
老沈就是该院的信访接待员之一。他曾当过副镇长、工会主席,早些年还曾在乡镇法律服务所工作。退休以后,老沈来到青浦法院当上了人民陪审员,丰富的阅历及法律知识背景,让他很快就适应了工作。
不久前的一天,青浦法院立案大厅来了一位特殊的信访人,他在信访窗口一边比划,一边情绪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记事本,很快引来了很多人围观。正在值班的老沈闻声而来,将他请进信访接待室。
在独立、安静的接待室里,老沈为来访人泡上一杯茶,平心静气地了解他的诉求。这是一名双耳几乎失聪的信访人,借助断断续续的手势和简单的文字交流,两个小时后,来访人的情绪逐步稳定,与老沈的关系也渐渐融洽,并写下了许多掏心窝的话。
原来来访者认为,村里救助款没到位,他到处上访,却始终没有得到回音和解决。于是,找到法院,希望能讨个说法。
老沈立即电话联系了来访人所在地的政府,进一步了解情况,最终发现其所述情况和事实偏差较大。老沈转过来又向来访人摆事实、讲政策、说法律。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沈抚平了来访人的怨气,也消除了他心中积蓄已久的困惑。
“你接待我,我很满意”——这是来访人最后写下的话。而后,老沈又将他送到公交车站,自掏腰包给他买了车票,并嘱咐司机到站时给他提个醒。
记者了解到,去年,青浦法院人民陪审员共接待各类来访人员535人次。老沈在自己的工作小结中这样写到:当事人来时带着问题、意见、矛盾、疑问,心态复杂,要使当事人得到满意的答复,高兴而走。
不是客串是主角
去年4月6日,青浦法院成立了执行事务中心,因为有了此前陪审员参与信访接待的经验,执行事务中心的一部分窗口接待工作,也由人民陪审员担当起来。4位人民陪审员轮流在窗口值班,遇到当事人来访,做好登记、口头答复、催办等工作。
参与接待一段时间后,陪审员王国瑞十分感慨:“过去只是听说执行难,现在才真的体会到执行法官的不容易。虽然我没有穿制服,但是我也肩负着和执行法官一样的责任,只要我在窗口接待,我就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陪审员又赚不到多少钱,你们别浪费太多精力。”身边的朋友们经常会对陪审员这样“好言相劝”。然而他们都听不进这些话,一个个都全心全意扑在人民陪审工作上。
“记得当初第一次参加人民陪审员工作会议时,领导说过‘人民陪审员不要把自己当成法院的客人,要以法院主人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区教育局退休人员马念慈,至今仍然记得2010年自己参加陪审员工作会议的感受。后来,当马念慈第一次坐在刑事审判席上,听着公诉人和律师的激烈辩论,他感受到了法庭里紧张而庄严的氛围,感受到了自己沉甸甸的责任。
一说起陪审工作,马念慈总是劲头十足:“在刑事案件陪审中,我看到一些人因为一时冲动,导致悲剧发生。遇上这种情况,虽然我也会同情他们,但是我更明白,法律是公正的。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我更知道,要给这些犯错误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在陪审工作中,我也会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去教育他们、开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