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4450009 sblawyer@126.com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上海:打造司法智慧讲堂

发布时间:2013-01-22 15:47:38 阅读:0 字号:[ ]
    上海法院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提升政治、专业和人文“三个素养”、庭审驾驭、法律适用、文书制作、诉讼调解、群众工作等“五个能力”为重点,以造就一支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深司法能力,富有司法智慧,公正、廉洁、为民的法官队伍为总体目标,坚持与完善“菜单式”自主选学培训方式,辅以条线培训、专题培训两种组织调训为补充,积极倡导法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四种培训方式的“1+2+4”的培训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教育培训工作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司法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条主线 菜单式自主选学培训
    教育培训是不断提高法官素质,提升司法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可以由外而内,而法官的自我成长和不断提升的动力,却必须是源自法官自身的所好或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路,上海法院积极探索“菜单式”自主选学培训的方法和路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上海的“菜单式”培训已日臻完善。
    “菜单式”自主选学培训的基本流程是:先由法官培训中心以召开各层次座谈会和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集意见,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下一年度的培训专题并上网公布,全市法官在网上自主选择专题,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最后由法官培训中心进行组班,确定每名法官参加培训的具体班次。
    记者注意到,2012年上海法官培训中心共举办64期“菜单式”自主选学培训班。在培训菜单中,包括了民事、商事、刑事、行政、执行等5个专业,以及一些综合能力的课程,并且进一步细分为28个专题。有些是法院常见案由的专题,如侵权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等;有些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题,如金融案件审判中的涉保险板块、涉银行板块、涉证券、期货、信托板块等;有些是较高层次的研讨专题,如职务犯罪、破产案件审理实务、行政典型案例等;还有更多注重法官综合能力的专题,如在法官人文素养培训课程中,设置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际形势热点分析、心理学基础知识与法官心理等课程内容。
    “法官人文素养的专题非常受关注,全市共有623名同志报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了6期完成培训。”上海高院干部培训处负责同志介绍说,“师资方面,我们也尽量请到了‘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学者,他们精彩的授课受到了法官们的普遍欢迎”。
    一方面,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优质的师资调动了法官们的参训热情。另一方面,教研组从注重审判思维等深层次审判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做到每年菜单的更新率在40%以上。调查数据表明,上海法官对“菜单式”培训的满意率平均达到了95%以上。
    如果说,“菜单式”改变了过去大规模统一轮训的模式,更加注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既区分不同层次,又注重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那么,上海新近推出的“干部教育培训网”则更进一步,将教育培训便利法官、服务法官、提升法官的“功课”做到了每一位法官的案头,做到了法官的茶余饭后。
    记者登录去年11月23日在上海三级法院局域网正式上线运行的“上海法院干部教育培训网”,其“求是创新、慎思笃行、崇德明法、忠诚博学”的教学宗旨尤为醒目。网站设立了自主选学、师资园地、入学指南等相关栏目,而“在线学习”模块功能尤其强大。
    据介绍,凭借U棒,上海法院全体干警皆可进入“课程列表”目录自主选学,需要初任培训、续职培训和专项培训的特定对象,根据培训统一要求,随时可在“专题培训”栏目进行点击学习。此举使得“菜单式”培训进一步由选择“套餐”延伸至自主“点菜”,对法官而言更具针对性。目前载入的课件已达到104个,总时长超过160学时。
    2条辅线 专题培训与条线培训结合
    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据介绍,上海法院此前已全面启动全市2000余名涉民事诉讼领域的法官相关轮训工作。轮训采取集中授课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别聘请全国人大及最高法院专家授课,重点是把握立法背景、理解立法精神、熟悉修改内容,为平稳有序适用新法做好充分准备。
    类似的专题培训现在已成为上海法院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近5年来,上海法院每年都从审判实践的需要出发,立足于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或者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开展各类专题培训。
    “法官,我要立案。”“你的材料内容不全,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有吗?”
    以上对话并非是法院立案窗口的正式场景,而是上海法院组织举办的“群众工作能力培训”班上的一出情景模拟小品。小品演完后,来自一线的资深法官和大学心理学教授当场点评,和学员一起探讨立案接待过程中当事人的心理期待和法官应注意的种种细节。
    记者了解到,去年,上海法院立足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开展了全方位的群众工作能力专题培训。由模范法官、先进工作者、调解标兵、大专院校资深教授等组成授课团队,采用多种形式,从整体形势把握、突发事件应急对策、群众工作难点与重点、法庭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庭审规范和礼仪等方面,全面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础能力培训。这一专题培训受到广大法官尤其是青年法官的普遍欢迎。
    同样被普遍叫好的还有沪语基础训练。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新上海人成为法院队伍的新鲜血液,不太熟悉上海方言难免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此,上海法院邀请知名沪语专家和沪语节目主持人等,通过上海方言掌故和生活常用口语介绍,播放沪语版法律类新闻视频,并结合起诉状、庭审笔录、裁判文书等开展法律专业术语的沪语基础训练,帮助干警了解掌握接待来访及审判、执行工作中常用的上海方言。
    与法官培训中心主导的专题培训相辅相成的是由上海高院各审判业务条线及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的条线业务培训。此类培训更加侧重于围绕审判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和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开展培训,解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等的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对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学习理解、专利和商标新法规学习、海事审判常见程序和实体问题分析,以及司法警察业务培训,等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不论是专题培训还是条线培训,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最为重要。这方面,源于实践、源于需求,牢牢把握实践导向,是上海法院教育培训生成机制的精髓所在。他们从关注审判热点难点确定干部培训需求,从法院工作大局重点确定培训对接要求,逐步形成了贴近组织、岗位与干部自身三方面需求的制度机制。例如,组织3000余名法官开展诉讼调解能力全员轮训;启动“现代领导科学”专题培训,用2年时间,完成对全市法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轮训;与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联合举办金融法律高级培训项目,对全市金融审判庭庭长(审判长)进行培训;顺应基层法庭工作领域拓展需要,举办人民法庭庭长轮训班;为适应上海法院全面建成诉调对接中心新形势,举办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员培训班;根据上海法院商事案件管辖体制的探索,对涉外商事审判法官进行了全员轮训,等等。
    4种方式 法官、案例、现场、网络教学
    坚持法官教学、完善案例教学、强化现场教学、推广网络教学,是上海法院不断探索、构建的多样性、多元化互相补充、互为支撑的培训工作机制。
    所谓法官教学,即选聘资深法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司法智慧与经验,同时通过进一步推行青年法官导师制、审判业务专家助手制,发挥资深法官和审判专家在年轻法官培养中的作用,将法官教学落实到教育培训的全过程。此外,上海法院充分利用《法官智库丛书》、各级各类评比调研成果和“四个一百”评选中的精品案例等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网”,与时俱进,形成网络培训体系。而针对每年200多名预备法官培训要求探索的现场教学模式,更是使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实践成为老师、学员成为主体、教员成为主导,从而有力地帮助了青年法官的迅速成长。
    “本案的主审法官准备得相当充分,我提两点,一个是借款用途应当更加明确,一个是庭审节奏方面需要略为加强控制。”
    “本案的事实调查全面,但重点不够突出,案外人董某的一万九千多元钱,是从原告处还是从被告处拿走的,应当调查清楚。二被告当事人系夫妻,丈夫是否应当列为被告,也应当斟酌。”
    “主审法官准备充分,程序规范完整。本案的证人与被告有利害关系,对本案的价值不大,因此证人环节,可以相对简单一些。”
    ……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上海黄浦区法院“现场教学”点评座谈会上的一幕,与会人员就刚刚结束的庭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作为本次现场教学庭的主审法官,第13期预备法官赵霏坦言:“本次‘现场教学’庭的准备,给了我很大压力,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准备阶段,带教法官、审判长等老师都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帮助。今天的庭审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即使庭前准备得再充分,也还是会有突发状况发生,这就需要我不断地积累经验以及向带教老师、资深法官多多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庭审应变和驾驭能力。”
    据介绍,上海法院大力推进“现场教学”培训方式以来,去年已先后在十余家基层法院组织了30多场现场教学活动,共有234名预备法官参与其中。
    “现场教学”致力于探索参与式教学方式,建立庭审教学、座谈点评、总结提高的分阶段推进模式。由预备法官学员现场旁听其他学员主审案件庭审,庭审后,围绕相关实体和程序问题,从庭审规范、驾驭技巧、证据分析、法律运用、文书制作等多层面展开点评研讨,让学员真正参与审判实践过程,通过“行为-讨论-示范”的教学模式,达到“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能力递增的教学效果。
    目前,上海法院的现场教学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三级法院的全覆盖,并以生动实践的庭审教学、精准到位的专家点评、积极有效的交流研讨,充分发挥了审判业务专家法官的传帮带作用,为预备法官提供了一个直观、全面、深入、互动的学习平台,有效提升了预备法官的实习效果。
    3级联动
    形成大培训格局
    上海法院的教育培训工作并非高院一家“独唱”,而是三级联动,齐声”合唱”,其统筹协调、分级分工、多元多层的大培训工作格局正在不断优化。
    在整个培训工作中,高院职能部门负责法官培训的规划、管理和协调,承担法官的任职、续职资格集中培训任务;高院条线针对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条线业务中的典型、疑难问题进行短期培训;中院和基层法院负责组织落实上级法院部署的各项培训任务。全市各级法院和培训职能部门,认真落实规划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据统计,2005年以来,上海法官培训中心年均举办为期一周以上的各类培训班60-70期,年参训人员3000余人次。高院各部门每年组织条线培训40余期,参训人数3000余人次。全市中院、基层法院仅2012年就自行组织各类培训712期(次),参训人数达54785人次。
    与此同时,各中院和基层法院致力于打造具有本院特色的培训项目,如一中院推出专家型法官和法官预备人才联动培养模式;二中院探索青年法官导师制,海事法院引进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浦东以“全国法院法官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建立为契机推进人才兴院,普陀“法之语”论坛、长宁“法官沙龙”、金山“蜻蜓品法社”、黄浦法研社,以及宝山“一个讲台、一个媒体、一个网络”的新型培训模式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形式,深化了内涵,提升了大培训格局的功效。
    提高培训质量,更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近年来,上海法官培训中心先后成立了刑事、民事、商事、行政、执行教研组,组长由高院审判业务部门领导担任。他们还聘请了13名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和59名优秀审判业务骨干为培训中心兼职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法官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发挥教学、办案、调研的联动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据介绍,上海法院还主动向法律院校推荐法官担任兼职教授,这样做,既为法学教育提供鲜活的审判案例,又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授课和学术水平提供了实践平台。目前,上海法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专家型法官为核心、兼职教师为主体、带教法官为基础、外聘专家学者为补充、年龄结构有梯次、学科专业较齐全的师资队伍,保障了各层次、各类型培训的需要。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25 www.shenbanglawyer.com 备案号: 沪ICP备16044525号-2 技术支持:律易通